来源:
浏览量:
发布时间:2022-10-20
10月16日,哈电集团佳电股份已经100%全面复工复产。回望近一个月漫长的静默管理,佳电股份急客户之所急、应客户之所需,多方协调、积极应对,迅速研究制定了“战疫情 保合同”的佳电方案,作出分批组织一线职工驻厂复工的决定。广大职工纷纷响应号召,用户至上,“疫”不可挡,踊跃申请返岗工作。特殊时期,佳电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,舍小家为大家,一心一意抓生产任务、保合同交付,涌现了一批普通而又非凡的感人事迹。
排除万难,顾全大局为生产
突发疫情,一时间全城静默,情况不明朗,人心难免惶惶。接到返厂复工通知的职工们,面前摆着几道难题。电工车间嵌线工高波和包装工王海英是一对中年夫妻,两个孩子大了能够自理,但高波的73岁老母亲谁来照顾?绝缘工夫妻档逄洪涛和荣馨远一家老小住在一起,荣馨远的母亲60多岁,孩子只有5岁,突然静默,家里储存的食物有限,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,离开家,谁来张罗物资?家住西郊的小型车间收发料员李宏宝和母亲独住,母亲离不了人,可单位的岗位同样非他不可,用户的需求摆在眼前。他们左思右想,最后作出了同样的决定:回厂!公司更需要自己!驻厂工作几天后,逄洪涛夫妻二人与家里通电话互问平安,电话中,年幼的孩子放声大哭,直嚷着“想妈妈想爸爸”。听到孩子的哭声,逄洪涛眼圈泛红了,荣馨远扭过身去偷偷擦眼泪。他们本可与家人互相扶持,一起共渡疫情难关,但他们最终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,只想着要为公司保用户保生产出一份力。驻厂工作,生活条件十分艰苦,职工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用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战胜了种种艰难与困苦。初期物资紧张,他们在会议室、更衣间、机器旁搭起了一张张简易床,用板凳、椅子、木箱、铁托盘做床板,用泡沫板做床垫,用塑料布做床帘。直到物资调配更加顺畅时,大部分人才能够睡上折叠床,但仍有人始终睡在简易床上。这二十几天里,职工们每天和衣而眠,只能简单地洗漱,连洗澡都是一件可望而不可求的事。“都知道在家里吃住的可能更舒服一些,但是生产任务不能放下,订单不能耽误啊!”电工车间端部班组李彬如是说道。电工车间女性职工多,车间返厂复工的86人中,女工有43名。面对如此条件,她们无一人退缩,早上天一亮就开始工作、晚上8、9点才休息,工作之余每天清扫现场、卫生间等各个角落。党员李彬身兼数职,除了线圈计划、线圈绕包、物料发放,甚至“自学成才”,自制漏斗过滤厨余残渣,还掌握了疏通下水道的小技能。“办法总比困难多!”是她们的口头禅,她们是“妇女能顶半边天”的真实写照。
艰苦奋斗,不舍昼夜赶进度
随着职工陆续返厂,一度停滞的生产线重新热闹起来。积压的生产计划、待发货的电机、需处理的售前售后信息……生产任务如此繁重,人员却只有几十人、上百人,工作难度犹如一座高山矗立在他们面前。他们没有打退堂鼓,反而激发起不甘落后的强烈斗志,誓要把生产进度追赶上。
听闻即将静默管理,电工车间浸漆班组长张春晨知道此时有产品正在浸漆、烘干,过程中一旦停止,之前的工作就会付之东流。于是他立刻返回岗位,带领秦鑫、裴文超等班组职工连续奋战39个小时,直至产品烘干完成,避免了公司重大经济损失,也确保了生产进度不受影响。
大型车间装配工周长君带领3名职工,拼抢十几台急要电机,几乎每天不到7点开始工作,一直到晚上9点多才结束;任振亮是哈电集团青年岗位能手,也是大型车间的“拼命三郎”,每天最先开设备、最后关设备,工作时意外被铁屑伤了眼睛,但他强忍疼痛,不到两周时间相继完成6台同步机机座、7根同步机轴、31台异步机机座相关工序的加工任务;赵辉是大型车间吊车工兼组长、预备党员,返厂后,一人操作两栋厂房的5台吊车,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同时肩负起了消杀、发饭、疫情统计、内外沟通等工作。一天下来,频繁上下梯台累得她双腿发软,可她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没有一句怨言。
寒冷的深秋,职工们奋战的热情如火。冲剪车间浇铸工张立江为保证铸铝工序生产进度,每日凌晨2、3点钟便开炉工作。冲槽一组的姚丽娟和刘东东,两个人负责三栋车间8条生产线的运行,承担了平时6个人的工作量。封控管理时期,在设备自动化改造的助力下,冲剪车间驻厂人员不足40%,生产效率却能够达到60%以上,为最大限度提升产能贡献力量。
一个人就是一个班组,十个人即是整个车间。天未亮,职工们已起床到岗;夜已深,城市点起万家灯火,他们却仍然奋战在一线。有的职工担心进度完不成,4点钟就早早上岗;还有的从白天一直干到了凌晨2点,直接睡在了机器旁。平均每天工作14、15个小时,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下,有的腰病、颈椎病、牙痛犯了,有的高血压、糖尿病加重了,但他们“轻伤不下火线”,在没有质检员、工艺员的情况下,不仅圆满完成了急要电机生产任务,而且没有发生一次质量问题。他们不负公司的重托,他们是真正的平凡英雄!
无私奉献,齐心协力促运转
要想恢复生产,离不开“中枢神经”的指挥。产品制造部是生产系统的“大脑”,经理助理、计划调度室主任李鹏想方设法,努力使“大脑”运转起来。每天,他要组织相关部门线上评审合同,协调新合同排产;与车间沟通,根据生产计划、工序需求协调安排职工进厂;协调车辆,在厂内、厂外运送物料;作为信息中转站,沟通营销部门、采购部门和各车间之间的需求,调动一切资源保障急要电机不受疫情影响产成交付。运输人手不够,他就和计划准备室主任刘海军、保管员杜丙政,穿上防护服、戴上口罩,一起开车直驱供应商的库房亲自进料。他们穿行在陌生的货架间,仔细寻找辨认物料,同时跟供应商的业务员视频联系,加快定位的速度。没有叉车,就用手去搬运一箱几十公斤重的物料。在寒冷的秋日里,他们的衣服却经常被汗水浸湿,脸也被口罩勒出了深深的痕迹。回厂之后,他往往还需要核对计划,经常工作到半夜11、12点。他燃烧自己,尽最大努力保证了生产工作的顺利运行。
“中枢”指挥更离不开各个“神经末梢”的配合。职工们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,不计辛劳,争相奉献,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,化身“多面手”,遇事主动撸起袖子干,做到了生产、后勤两不误。
小型车间嵌线工王福贤是车间最早返厂的职工之一,每天从早上6点干到晚上8点,一个人挑起了重点电机绕组制造的大梁。没有料,她就自己到冰冷的库房里挑运定子,保证了重点项目交期。一天晚上,600余个端盖半成品运入厂内,在车间领导身先士卒的鼓舞下,小型车间崔大旭、姜岩、刘志佳、李学伟、王诗尧、吴迪、杜庆在零下4℃的寒冷天气里,花了近三个小时用人力搬运,最终将全部端盖转运至车间现场并分类整齐摆放。
冲剪车间陈锡城、张洪斌临危受命,负责抢修德国400T落料线故障,他们联系屏蔽车间和小型车间,试图从电磁铁线路着手维修,方法不可行,就再与设能部赵志刚、操作者冉祥东远程讨论确定第二个修理方案,最终于10月8日中午成功使设备恢复生产,保障了车间产量。屏蔽车间装配班组牛滔、赵涛,电焊下线班组王磊、金工班组滕佳平以及质量保障部试验员王寿柏和万金龙组建6人临时“管路小队”,协力完成了从试验管路走向布置到管材的切割、加工,再到管路组装、焊接等工作,而且焊后水压试验一次合格,保证了试验管路的正常使用。
公司办公室是公司抗击疫情的大后方,恪尽职守为生产保驾护航。总务主管吴石不分昼夜协调各方资源,每天接打电话不计其数,为驻厂人员调配生活物资、购买床及床品,安排食宿和核酸检测,努力使他们有得住,吃得好,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。公司保安队有14人封控在厂,他们分两组24小时值班值守,重点负责消杀进厂物资、为进厂人员做抗原检测,为封控期间厂内“零感染”作出贡献。住在厂内宿舍的50余名新入职员工是一支生力军,他们刚走出校门不久,却能勇于付出、甘于奉献,协助做菜、送饭、搬运物资、清扫厂区,展现了佳电新青年的风采,为公司复产复工贡献了青春力量。
疾风知劲草,战“疫”显担当。在疫情的大考下,佳电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央企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。封控期间,先后共有702名干部职工返厂复工,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佳电的无名英雄。从“50”后到“00”后,佳电人代代传承“艰苦奋斗、不甘落后、勇于创新、超越自我”的精神,用实际行动,谱写了一曲“抗击疫情、复工复产、人人建功”的壮丽篇章。全员复产复工后,佳电股份正开启追赶进度的“生产大会战”,相信佳电人一定能完成目标,为客户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!